考研信息1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学院简介
发布时间:  发表者:admin  点击次数:1525

    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源于1949年中南交通学院成立的土木工程系,当时设有公路土木、公路桥梁和机械自动化三个专业,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上述三个专业分别调整到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学院和江西大学。1988年恢复土木工程系,设有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并先后更名交通土建、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交通运输管理系起源于1952年,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学校创办水运管理和水运经济专业,1963年交通部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时,上述两个专业调整到上海海运学院。1983年水运管理专业恢复招生。1993年武汉河运专科学校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合并,原武汉河运专科学校的水运管理专业并入后,更名为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成立交通运输管理系。

  
       1999年船舶工程系和土木工程系合并组成船舶与土木工程学院,船舶设计与制造、船舶工艺与设备、船舶贸易、船舶检验等本科专业合并更名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同时,船舶结构力学、船舶流体力学两个专业更名为工程力学专业,从船舶工程系分出,成立结构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更名为道路与桥梁工程系。三校合并后,2001年船舶与土木工程学院与交通运输管理系合并,成立交通学院。2004年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交通工程专业从交通运输管理系分出,成立交通工程系。

  学院所设专业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力学、交通运输工程4个一级学科,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工程结构分析以及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5个本科专业。

  学院经过60余年的发展,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成绩斐然,拥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海洋工程结构、水上运动装备工程、流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结构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公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物流管理、智能交通工程等13个博士点和硕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和交通运输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建设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构建了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造船工艺及设备研究所、结构工程设计研究所、工程流体力学研究所、土木工程设计研究所、交通运输与物流规划研究所、造船史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服务于教学、科研及社会的实验中心、中交船舶与桥梁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交科交通工程咨询监理中心、桥梁与道路健康维护工程中心。形成了围绕交通领域的水陆并举、软硬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多学科发展格局。
编辑本段师资队伍


  2008年有教职工170人,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149人,其中教师130人,含教授34人,副教授44人,讲师46人。有1人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担任ISSC专家委员会委员。
 


机构设置和领导班子
  
       交通学院领导班子   院 长: 吴卫国 教授 党委书记: 郭长春 副研究员   副院长: 张谢东 教授 党委副书记: 谢中清 副教授   杨家其 教授 王丽铮 教授   严仁军 教授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有教师33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0人、国家级专家1人、省部级专家2人、楚天学者1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1人、享受政府津贴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ITTC委员1人。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及造船工艺及设备研究所、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船舶操纵运动水动力计算及运动预报、船舶兴波理论计算与船型优化、船舶粘性流场的湍流模式、螺旋桨理论设计、船舶倾覆机理、内河船型开发与标准化、高速船船型开发、江海直达运输方式与船型研究、不确定性动态投资决策理论和应用、船舶多学科综合优化设计技术、船舶几何建摸技术、船舶数字化预装配技术、船舶产品数据管理技术、造船先进制造技术与工艺方法、船舶CAM开发与应用、造船自动化装备、船舶高效生产模式及先进生产设计方法、船舶精度控制与先进测量技术、船壳板自动化成形技术等研究。

 

结构工程系

  结构工程系有教师29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12人、ISSC委员会委员1人。拥有结构工程、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水声工程等4个硕士点和博士点。设有工程结构分析本科专业及结构工程设计研究所、桥梁与道路健康维护工程中心。研究领域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桥梁工程、钢结构工程、土木工程、港口及水工工程等领域有关结构静动力计算、稳定性和可行性分析、结构优化设计、结构静动力测试、结构内部缺陷无损检测和工程监测监控等。

 

道路与桥梁工程系

  结构工程系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3人。拥有道路与铁道工程、公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2个硕士点和博士点。设有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本科专业及土木工程设计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等级路面结构、道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评估、道路规划与设计、桥梁结构分析与施工控制、桥梁病害诊断与加固等。   

 

交通运输系

  交通运输系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7人、校级名师1人。拥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管理等2个硕士点和博士点。设有交通运输本科专业及交通运输与物流规划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有国际航运与综合物流,交通运输规划理论与方法,交通运输系统优化决策,国际运输经济与管理比较研究,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智能运输理论与实践等。   

 

交通工程系

  交通工程系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1人,拥有智能交通工程1个硕士点和博士点,设有交通工程本科专业。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交通规划、区域与城市交通管理、公路与城市交通控制、公路与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公路与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公路与城市道路交通模拟、城市交通影响分析、高速公路后评估、公路与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公路与经济和智能交通基础理论研究。   

 

工程流体力学研究所

  工程流体力学研究所有教师5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1人,拥有流体力学1个硕士点和博士点及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流体力学、工业及环境流体力学、流体流动测量与控制。   

教育部高速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

  高速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是依托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和轮机工程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高速船舶制造企业武汉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多个实验室组建的。实验室主要进行高速船舶关键技术研究。   

实验中心

  实验中心现有教职工25人,其中高级实验师6人、实验师7人。下设“船舶与海洋工程试验平台”,包括船舶性能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和造船工艺实验室;“交通运输工程试验平台”,包括道路桥梁工程实验室、交通运输管理实验室、交通工程实验室和力学实验室。实验中心为“校级示范实验中心”,力学实验室为“省级示范实验室”,目前拥有实验用房9586平方米,仪器设备500余台套,总价值5100余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先进大型仪器设备12台套。在船舶性能、造船工艺、结构强度、桥梁、道路、交通流等方面能够提供高水平的实验。

 

专业设置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一向以教育基础扎实、专业特色鲜明、教学严谨规范为本,强调重道德、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有特色、高素质的培养目标,秉承“超越平庸,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在武汉理工大学名列前茅,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毕业生考研率达23%以上。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人员遍布国内外交通行业各领域,享有良好的声誉与广阔的市场。
本科专业
  1、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该专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及“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培养具有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设计、制造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研究、设计、制造、检验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设置: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原理、船舶与海洋工程建造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强度与结构设计、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与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图形学、船舶电器设备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大专院校、设计研究院所从事教学、研究设计工作。同时也可在造船设计制造、中外船舶检验、海事与航运管理企事业单位、船舶贸易、海洋开发应用等行业部门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监造建造、检验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我国将要在2015年前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强国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就业供需比为1∶5.6,该专业2004届就业率为100%。

  
       2、交通运输专业   
       该专业为省级重点学科,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交通运输技术管理、商务管理、网络信息管理技能,具有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科学组织运输生产以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效益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航运管理、运输经济学、港航企业经营管理、国际航运经济、港口生产管理、现代物流学、港口装卸工艺与设计、财务管理、英语函电、运输企业管理、口岸管理学、运输经济地理、船舶代理、外轮代理与外轮理货、水运商务、汽车运输等、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海运保险法规与实务、交通运输设备概论、运输市场学、数据库应用设计、管理信息系统、C语言、港口模拟、货运技术、交通运输安全等。   
       该专业分为国际航运与现代港口管理、现代物流以及运输代理三个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上海、广州、深圳、大连、青岛、天津等沿海港口、国际航运企业、外轮代理公司、物流企业等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运输与物流组织、管理、决策以及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和研究工作。该专业2004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8%。   
 

         3、交通工程专业   
       该专业培养具备交通工程系统规划、设计与控制等方面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系统工程学、交通工程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对他们在制图、工程测量、工程概预算等方面进行训练,要求掌握系统工程的一般分析方法和系统控制的基本技术,具备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和交通控制系统开发能力,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交通工程特别是智能交通的发展动态。   
       主要课程设置:交通工程、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经济与法规、交通规划、总图运输设计、交通港站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道路工程、轨道交通、交通项目评价、工程概预算、智能运输系统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和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道路施工管理和市政设计规划部门等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4、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该专业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能力,能在道路、桥梁、隧道、渡河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工程管理、投资及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质学与土力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建筑材料、测量学、结构设计原理、水力学与桥涵水文、桥梁工程、道路勘馍杓啤⒙坊?访婀こ獭⒔煌üこ獭⑺淼拦こ獭D壳熬鸵倒┬璞任?∶6,2004届就业率为100%。   
  

        5、工程结构分析专业   
       该专业主要学习现代工程材料与结构的计算理论、设计技术与试验方法,培养具有系统而扎实的力学基础,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开发能力,掌握各类工程结构分析与计算幕?纠砺酆图扑慊?ㄖ?杓萍际醯母春闲透呒都际跞瞬拧?BR>主要课程设置: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分析、实验力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数据结构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结构工程、桥梁工程结构、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设计、结构动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船舶结构与强度设计、结构实验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结构设计CAD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航空航天、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国际科技等领域从事软件开发、计算机仿真、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工作。目前毕业生供需比为1∶3,2004届就业率为100%。



硕士点
  学院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共建)、土木工程(共建)四个一级学科;设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公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工程力学、海洋工程结构、结构工程、流体力学、水上运动装备、水声工程、一般力学、智能交通安全13个博、硕士点;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三个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共建)、土木工程(共建)四个一级学科;设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公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工程力学、海洋工程结构、结构工程、流体力学、水上运动装备、水声工程、一般力学、智能交通安全13个博、硕士点;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三个博士后流动站。

重点学科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
学科介绍
  该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创建于1946年,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被国际拖曳水池会议(ITTC)接受为成员单位,1996年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批准为交通部重点学科,2000年批准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批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点是国内同类学科整体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是我国内河船舶研究的主要力量,是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最具实力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  
   2001年,该学科“高性能船舶及其关键技术”项目被列为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7年,该学科“高性能船舶设计制造关键技术”项目被列为国家“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船舶水动力性能研究及船型优化
  该方向主要围绕高性能船舶、内河浅水船型、高速多体船、高速气泡船等开展船舶操纵运动水动力计算及运动预报、船舶兴波理论计算与船型优化、船舶粘性流场的湍流模式、螺旋桨理论设计、船舶倾覆机理等水动力性能方面的理论、数值计算和试验等研究。   
(2) 新船型开发与现代船舶设计方法   该方向侧重于新船型开发与现代船舶设计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河船型开发与标准化、高速船船型开发、江海直达运输方式与船型研究、不确定性动态投资决策理论和应用、船舶多学科综合优化设计技术、船舶几何建摸技术、船舶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等。  
(3) 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   该方向主要从事造船先进制造技术与工艺方法、船舶CAM开发与应用、造船自动化装备、船舶高效生产模式及先进生产设计方法、船舶精度控制与先进测量技术、船壳板自动化成形技术等研究。   
(4)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直接设计法与可靠性研究   该方向致力于大开口船舶结构强度计算方法、高速船结构轻型化技术、船体结构可靠性研究分析及极限承载能力、现役船舶结构状态检测与风险评估、船舶振动预报与控制技术、舰船结构抗暴设计、船舶结构机械噪声分析与控制原理、水下结构内部噪声场预测、流体动力噪声的产生机理与计算分析、高性能船舶噪声预报与降噪设计方法等研究。
基地建设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拥有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舰船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体育工程(水上运动装备)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水路公路安全技术装备教育部工程中心、“111计划”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家外专局)、中交船舶与桥梁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国家级)、武汉理工南华高性能船舶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基地。通过“十五”“211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研究平台:大型船模拖曳水池深浅两用,且能作船队试验,在国内独具特色;大型深浅操纵水池,为亚洲人工操纵水池之最;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造船工艺与设备实验室,其“肋骨冷弯机器人”实验设备为国际领先水平;大型结构试验平台与完备的静力、动力加载与分析系统国内同类高校第一;循环水槽、风洞、24单元造波机、计算机工作站及相关软件等高水平研究平台。
对外交流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十五”期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邀请了20多名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聘请了10余外国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与荷兰Delft理工大学合作承担了欧盟人力资源项目“Asia-Link”项目,选派了20多名青年学者出国访问、进修与合作研究,与荷兰Delft理工大学、比利时安特维普大学、日本广岛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形成了经常性、实质性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2007年,经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批准,建立了“111引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