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信息1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学院简介
发布时间:  发表者:admin  点击次数:1836

    汽车工程学院占地面积约70亩,建筑面积约23000平方米,设备资产达人民币1400万元以上。汽车工程学院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为:汽车整车设计、电动汽车研究、汽车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汽车动力学研究、汽车及摩托车测试技术及测试设备研究、汽车零部件设计与实验、汽车排放及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汽车发动机性能及电控技术研究、智能车辆新技术、汽车销售与服务工程等。特别是在电动汽车、车辆测试技术与设备、发动机排放控制、汽车电子商务等科研方向取得了显著成绩。2005年以来,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多项,承担了4项科技部863项目及多项省市重点科技项目,科研经费逐年递增,2001年科研经费360万,2002年科研经费501万,2003年科研经费582万。

  
    汽车工程学院是武汉理工大学的特色学院,汽车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十一五”期间,汽车工程学院重点建设“一个基地、两个中心” (即“新能源与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基地”,“汽车创新设计工程研究中心”和“汽车服务工程研究中心”)的汽车学科平台,建立起协调发展的汽车学科体系。2008年,汽车工程学院有教职工98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4人;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867人,硕士研究生298人,博士研究生36人。  

 
       汽车工程学院根据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要求,开展汽车技术研究,重点在电动汽车、汽车设计与结构分析、汽车电子与现代测控技术、汽车零部件设计与开发、汽车排放与污染控制技术、汽车发动机性能与电控技术、汽车营销与物流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十五”以来,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及省市重点科技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同时,汽车工程学院十分重视与汽车行业的合作,由一汽、东风、上汽集团等六十多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的武汉理工大学汽车行业董事会为汽车工程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有力地支撑着汽车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汽车工程学院以“坚持特色、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指导思想,立足于为汽车行业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服务,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汽车行业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汽车工程学院坚持以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思想,根据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要求,改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加强基础知识与交*学科知识学习,并注重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以坚持特色、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指导思想,促进汽车学科群与全校相关学科的交流、渗透与融合、推进汽车学科和学校相关学科共同发展;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了以汽车无限创意大赛为主线的汽车文化系列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汽车文化及科技创作氛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动手能力。


历史沿革
  武汉理工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汽车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61年原武汉工学院成立的汽车拖拉机系,1984年改名为汽车系;1995年武汉工学院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同年正式成立了汽车工程学院。2000年5月27日,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后,经过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于2001年6月成立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机构设置
  学院现设有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拥有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运用工程、汽车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汽车工程学院下设汽车工程系、车用动力系、汽车运用工程系3个系和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汽车综合实验中心,并建有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汽车零部件及测试研发推广中心、汽车研究所、电动汽车研究院、汽车创新设计工程研究中心和汽车服务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基地。   

专业设置
  学院设有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拥有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运用工程、汽车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专业始建于1958年,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教学和科研基地之一。该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具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试验条件。该专业招生规模名列前茅,其就业形势多年来一直十分紧俏,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该专业的毕业生有许多担任汽车企业和大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和中层技术骨干,为我国的汽车工业做出了贡献。   车辆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汽车设计、试验、研究、制造和运用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专业方向有:汽车底盘、电动汽车、专用车辆、汽车电器、汽车车身等。主要课程设置: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测试技术、汽车制造工艺学、车身结构与设计、汽车电子技术、专用汽车构造与设计、电动汽车系统分析与设计、汽车计算机应用、汽车安全性等。还开有十多门专业选修课以及汽车构造拆装实习、电子电器试验、驾驶实习等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后能在汽车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管理部门从事汽车产品研究开发、试验检测、制造、汽车运用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在大专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汽车服务工程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汽车产品及技术基础,必要的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具备“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的能力素质。该专业的主要方向有:汽车销售工程、汽车运用工程、智能交通工程。   该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汽车运用工程,汽车市场经营,国际贸易,汽车维修工程等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外国语运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该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主要课程设置:工程力学、教学设计基础、电子及电工技术基础、汽车构造、汽车运用工程、汽车营销与技术服务、汽车保险与理赔、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汽车服务工程、汽车维修工程、汽车电器设备与控制系统、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运筹学、物流工程、交通运输学、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汽车产品设计、汽车生产、汽车销售、汽车保险、汽车运输、物流经营等领域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也可在大专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热能与动力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始建于1958年,是武汉理工大学既有悠久历史又有特色的专业。1989年在国内率先设立摩托车专业方向。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专业进行了调整,由原内燃机专业扩充专业内容和方向,改名为热能与动力工程。该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承担了三项国家“863”项目及其他省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项,具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试验条件。

  
       该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传热与流体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动力机械及工程的技术基础,必要的电子控制及计算机应用知识,一定的管理和经营能力,能够在汽车及交通行业,从事动力机械及工程的设计、制造、研发、营销、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课程设置:工程力学、工程图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工程控制基础、发动机原理、发动机制造工艺、发动机测试技术、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CAD技术等。


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硕士点)
  该专业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该在动力机械及工程领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成为能够为国家建设做出较多贡献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1.发动机性能及其与车辆匹配技术;2.发动机排放控制与电控技术;3.车辆新能源及其动力装置;4.车辆及动力装置测试技术。


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点)
  该专业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该在车辆工程领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   研究方向:1.汽车动力学;2.汽车CAD/CAE;3.汽车测试技术;4.电动汽车;5.车身设计及被动安全性。

汽车运用工程(硕士点)
  在该学科专业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工程知识和管理学知识,熟悉该学科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在该学科专业范围内能够做出一定的创造性成果。   研究方向:1.汽车运用新技术;2.汽车营销与服务工程;3.汽车安全与智能交通。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硕士点)
  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工程知识和管理学知识,熟悉该学科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在该学科专业范围内能够做出一定的创造性成果。研究方向:1.汽车运用工程;2.汽车市场营销。


车辆工程专业(博士点)
  该专业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应该在车辆工程领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研究方向:1.汽车动力学;2.汽车电子与测控技术;3.汽车新能源与环境技术;4.电动汽车;5.汽车车身设计与被动安全性;6.汽车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


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博士点)
  该专业立足汽车产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汽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机械学、自动控制理论、汽车运用等理论基础,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熟悉服务贸易政策和法规,具有创新研究能力,能够适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要求的复合型、研究型高级人才。